写完这个标题,我其实是有点忐忑的。

之前也有人写过一篇XXXX是毒药,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。

事情是这样的:

有个学生的家长找我,说小孩沉迷拍题软件,题目稍微难一点,就不肯自己想,就想着拿手机拍上一拍。

叛逆期的孩子,家长说了不管用,还不敢多说,想要技术封禁,还不是孩子的对手。

好巧不巧,我上一篇文章里,还提了一句拍题软件,(上一期文章看这里:坑货满满 八年级下册二次根式避坑指南(上))

这下孩子找到理论依据了,父母更加吵不过他了。

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我的学生,之前也是喜欢用拍题APP找答案,再加上频繁用手机打游戏,最后家长只好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解决问题,砸了手机了事。

其实我自己是拍题类软件的重度使用者。

大部分在我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题目,一般看一眼,就能get到出题人的思路,

这时候掏出手机,扫一下就出答案,不光省事,还免得脑壳发昏做错题,实在是美滋滋。

当然,有一些题目还是要我自己做一下的,

一来是不完全信任刷出来的答案,或者对解题的方法不满意,

另外是因为有些题目,特别是几何类的题目,自己做和看答案开天眼的思考过程是完全不一样的。要给学生讲题,只能从一个普通做题人的视角去讲,不能用开了天眼之后的思路去讲。

我也会给家长们推荐这类的App,因为很多题目家长自己也不会,这样起码家长可以先学明白,再去教小孩。

同样的东西,到了学生手里,就变味道了。

一个就是担心学生会直接抄答案,但是抄答案还不算是最大的坏处。

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会因此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。

我们做题目的时候,实际上一种非常复杂和精巧的脑力劳动,要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碎片融会贯通和综合使用,还要有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串联起来的灵感和洞见。

这种思考活动还不光是知识层面的排列重组,还是对意志品质和精神属性的锤炼。

要有能够在比较长时间里保持深度思考的专注力,能够忍受探索过程中的焦虑和挫折,才能最终得到一种获得感和成就感。

这都是拍题软件提供不了的。

因为拍题软件提供的是一种抖音化的学习体验,短平快,强刺激,爽点多,不需要深度思考。

我也和一些学校体系内的老师小范围交流了下,基本上都是反对意见

老师反对学生用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:

老师要看学生的作业质量来评估学习情况,再来相应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。

一看学生的作业,个个都做的很漂亮,还以为自己很会教呢。

到了期中或者期末一考才发现,原来全都是泡沫。再想回头去讲,哪里还来得及。

自从我知道我的学生会用拍题软件后,我就日常性的会陷入纠结。

如果一道我预估比较难、学生可能不会做的题目,学生做对了,我就不免会想:这到底是他自己做的,还是从拍题软件来的?

我究竟应该正面的鼓励他,还是应该再问一问是不是他自己做的?

如果我这么问他,学生会不会觉得我不信任他,觉得自己不被尊重?

这种对自己的学生疑神疑鬼的感觉,太难受了。

我只是个讲数学的,如果我有错请用法律制裁我,为什么每天都要让我接受道德的拷问?

所以对老师来说,作业空着比抄来一个答案好,这样起码可以知道你不会,

自己写一个答案,哪怕是错的,又比空着好,这样可以知道你哪里不会。

公平一点讲,对老师来说,拍题APP确实是个神器,家长也可以大胆用它来辅导作业。

至于学生么,如果能比较谨慎的使用,倒也无妨。但怎么个谨慎法,就不好把握了。

我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寓言故事,

有个小伙子,穷得叮当响,但是心肠不坏,偶尔奇遇,得到了一个聚宝盆,

往里面投进去一个铜钱,聚宝盆就会成倍的往外吐,

小伙从此走上人生巅峰。

但是他在发财了之后仍然不收敛、不收手,想开把大的,就把自己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投进了聚宝盆。聚宝盆一下子吐出了太多的金银财宝,金山一样向他压过来,把他活活压死了。

我小的时候看到这里,总是会笑话这个小伙太傻,钱够用了不就好了,何苦把命送掉。

被社会毒打几十年后,我才明白,这个小小的寓言故事,把人性讲的多透彻。

要做到“够了”两字,太难了。

成年人尚且做不到,更何况心智发育中的青少年。

现在每次我坐电梯,看见那个小胖的男孩,拿着手机一脸傲娇的说,作业不会做,就用XXX

都想怼他一记:

大圣,快收了神通吧。